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二樓書籍分類
 
誰怕黃禍?!:關於黃禍論的全面性研究(二版)

誰怕黃禍?!:關於黃禍論的全面性研究(二版)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863601005
羅福惠
立緒
2018年1月10日
127.00  元
HK$ 107.95  






ISBN:9789863601005
  • 叢書系列:新世紀叢書.文化
  • 規格:平裝 / 416頁 / 15 x 21 cm / 普通級
    新世紀叢書.文化


  • 人文史地 > 世界史地 > 文化史











    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記憶 成了21世紀的新議題

    ?

      21世紀中國經濟崛起,國際政治上,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,更勾起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記憶,黃禍論又成了當前熱門的議題,引發熱烈的討論。

    ?

      本書在諸多的黃禍論相關書籍中,是由中國人撰著,除了在研究與寫作上表現了高水準的品質,在角度上也有別於西方學者的研究。



      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記憶,是來自亞洲人種、文明、經濟、政治、資源與環境的威脅。



      「黃禍」也就成為歐洲人對中世紀的一個歷史記憶,它是種族主義的集體優越情懷,在充分運用巨大的政治、經濟、與軍事優勢之後,西方論述從知識論、人口論、進化論、國民經濟學說、貿易和幣值理論、地緣政治理論,開啟了「黃禍論」東西歷史宣戰之端。



      但此一議題,在中國自50年代以來相關研究上僅止於哥爾維策爾所著的《黃禍論》譯本,以及由呂浦、張振?編譯的《「黃禍論」歷史資料選集》一書,與專題論文十餘篇。本書作者因此對於「黃禍論」的歷史背景做了完整系統的研究。



      ※本書原書名《黃禍論》


     





    前言

    引言

    (一)歷史記憶與現實焦慮的倒錯重疊

    (二)圍繞「黃禍論」的論辯史

    (三)有關「黃禍論」的研究史



    1 德國與奧地利的「黃禍論」

    2 俄國的「黃禍論」

    3 法國及比利時的「黃禍論」

    4 英國與澳洲的「黃禍論」

    5 美國的排華浪潮與遠東戰略

    6 文學作品和電影中的黃種人形象

    7 西方社會的不同聲音

    8 中國近代報刊的輿論回應

    9 辜鴻銘的「文明論」回應

    10 孫中山先生的綜合回應

    11日本與「黃禍論」



    結語

    主要參考文獻





    前言



      「黃禍論」是十九世紀後期在西方主要國家出現的,針對中國和日本的煽動、污衊和詆毀的核心話語之一,一直流行到二戰結束。其敗壞中國人和中國的形象,對中國造成了很大困擾和不良影響。西方國家和日本對「黃禍論」不乏研究,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,原西德的海因茨.哥爾維策爾的《黃禍論》(中國有一九六四年商務印書館作為「內部讀物」的譯稿)、美國湯普森的《黃禍論》(未譯成中文)、英國亨斯曼的《中國,是黃禍還是紅色希望》(未譯成中文)、日本橋川文三的《黃禍論》(未譯成中文),是最主要、最有代表性的四本著作。此外有關研究文章更不勝枚舉。不過這些研究成果很少,甚至基本沒有涉及當時中國人的回應情況。



      而在中國,五十年代以來,此一問題的研究幾為空白。出版的資料文獻,也只有兩種一是翻譯過上面提到的哥爾維策爾的《黃禍論》(因是內部讀物,傳播範圍有限),一是呂浦、張振?等編譯的《黃禍論歷史資料選輯》(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出版)。該書收集了部份國內外有關資料。可以說,對這一問題尚無深入系統的研究(詳見引言中之黃禍論論辯史和黃禍論研究史)。



      作者對此問題關注和研究前後已有七年之久,正是由於這一問題的重要研究價值和學術現狀,該項研究二○○三年被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計畫,本書稿就是這項研究的最終成果,也可以說是迄今中國人自撰的第一本研究「黃禍論」的作品。



      本書稿建立在充分利用中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。國內資料方面,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直到現在的報刊上、專著中有涉及黃禍論者,幾乎全部收齊並作了認真辨別;國外方面,我們在中譯資料外,設法收集各種外文文獻,前面提到的四本代表作中未譯的三本,我們全部找到並做了中譯。因此,在資料的完備性上,有充分的信心。



      書稿的內容,十分之四用於再現和分析近代幾個西方國家喧嚷「黃禍論」的背景、言論及其特色;另十分之四則系統發掘並分析近代中國人對「黃禍論」的各種回應;十分之二寫日本對此問題的關注和反應,這一結構安排,既彌補了外國成果中對「中國回應」的研究不足,又可讓今日的讀者對西方、日本相關情形有所了解,寫作中盡可能集中體現出「黃禍論」這一特定思想文化問題的動態的攻辯過程,並在這種歷史軌跡中尋找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策略。



      作者寫作意圖和結論,書稿的具體結構,請參看目錄、引言和結語。




    其 他 著 作
    1. 黃禍再現(三版)